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看待 2020 届校招算法岗「爆炸」的情况?

极市平台 2021-09-20

加入极市专业CV交流群,与6000+来自腾讯,华为,百度,北大,清华,中科院等名企名校视觉开发者互动交流!更有机会与李开复老师等大牛群内互动!

同时提供每月大咖直播分享、真实项目需求对接、干货资讯汇总,行业技术交流。关注 极市平台 公众号 ,回复 加群,立刻申请入群~

本文选自知乎问答,已获得作者授权,不得二次转载。


如何看待 2020 届校招算法岗「爆炸」的情况?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30153893


知乎高赞回答


1.作者:梁唐晋汉周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42267611/answer/805188824


说看法之前,先讲段往事:

曾经应届毕业的时候阴差阳错地做了后端开发,后来一直对算法心心念念。在跳槽去阿里之前拿了两个不同bu的offer,一个是某o2o的算法岗,另一个是搜索bu的开发岗。


那时候我一门心思想要做算法,倒不是因为钱多钱少,而是觉得做开发琐事太多,有些心力交瘁。就想要转到算法上去,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。


由于要拒绝offer,我需要联系搜索的面试官,他苦苦劝我,至今我都记得:年轻人不要因为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很火热就对算法抱有幻想,其实未必真的适合你,踏踏实实地做开发,学技术也许对你更好。



其实他的话有些深层的含义,但当时我太年轻了,没有听出来。于是义无反顾地接了算法的offer。刚开始入职的时候还非常新鲜,那时候真的安排了几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模型设计给我。说来也是粉刺,其中一个模型一直效果很好,都已经上线两年了,还被各种人找上门来请教是怎么做的,至今仍然在发挥用场。但尴尬的是,这些事情并没有被上层看在眼里。他们看重的,更多还是业务价值。


之后没多久,业务调整,我们也跟着变化。于是每天的工作变成了,写SQL跑数据,验证业务的效果,挖掘可以做的点,分析发展的趋势等等。并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该算法做,而是重心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偏移。


再后来整个bu的业务毫无起色,很多资源空耗,绩效被打差。我们每天做的,每天想的,都是一些浮于表面的事情。我自身的技术成长趋于停止,也是那个时候,我萌生了离开阿里的念头。


有一次,我偶然又回忆起当时搜索的那个offer,那是非常偏技术的岗位,非常有挑战性,也非常硬核。对于渴望技术成长的我来说,其实很适合。再加上搜索技术绝对是电商的核心领域,不论是从绩效还是从个人收获来说,都要比业务部门的算法岗好得多。

我也很一些同事分享过这段经历,他们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:


你在想什么,这么好的bu你不去,来这里?


这篇回答并不是劝退文,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和坚持,就像我当时义无反顾选择算法岗一样,其实没什么好说的。


不过作为过来人,亲身经历过从开发到算法的转变,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,而不是简单给个建议。


首先,我觉得浮于表面的算法岗前途可能不一定会很好,除非是大厂有光环加持,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或者下家。否则很容易沦为调参工程师或者是调库工程师,基本上成长不大。


其次,算法岗也很需要开发能力,一个合格的算法工程师,应该有根据paper重现模型的能力,甚至是自己动手从头到尾开发模型。Python的库虽然好用,但是那只是知识,不是技能,互联网公司,我们是靠技能吃饭的,不是知识。


很多大牛也说过了,算法岗的面试门槛并不高,刷下LeetCode,啃两本书就够了。实际上我自己当时也是这么干的,我转行面试的时候应啃了一本机器学习就上了。这就导致了,很多人无脑想往当中涌。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,对于一些比较好的机会,它们的门槛可能会体现在别的方面,比如学历、论文等等。最直观的一个体现是,近几年算法岗位几乎看不到本科生了。在这些方面比较吃亏的同学建议慎重。


人工智能呼声四起,但其实人工智能时代还没有到来,现在的神经网络模型也是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的。大部分算法岗做的事情和人工智能也完全不挂钩,不要被媒体的报道和直观感受迷惑。说点实际的,大部分算法岗做的事情和人工智能也完全不挂钩,不要被媒体的报道和直观感受迷惑。说点实际的,算法的薪水真没有比开发高,最起码大厂是这样。年轻人未来的路还长,起跑线上的一点薪水差距真的不太重要。
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我司大量招聘算法开发,base 新加坡,美股上市公司,薪水丰厚,早10晚7,不加班。有意向的,需要内推的简历发邮箱:charles.yin@shopee.com


祝大家,武运昌隆



2.作者:zhongyian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42267611/answer/805702351


Emm,今天上午的故事:


有个cv方面的问题,请教一个做cv的学弟(两篇顶会),顺便想膜拜一下大佬拿的offer,结果,他说,不太顺......大家上来就编程,刷题刷晚了,别复习机器学习理论就好了.....


和我去年的感觉一毛一样。。拿着两篇文章以为能轻车熟路拿到offer,计划口若悬河巴拉巴拉讲讲文章motivation,insight,结果发现,面试官要么不太懂你的方向,要么觉得你的文章没啥实际价值(文章的东西确实很难落地,当然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如此...),面了两家后,默默开始刷题,毕竟剑指offer是王道,leetcode走天下.....


去年的时候我特别不理解这种现象,随着开始做一些算法的落地应用,发现其实数据远比模型重要,工程稳定流畅的难度远大于某个指标几个点的提升。以前文章是硬通货,现在有些膨胀了,想做算法的同学,coding能力一定要跟上,还是之前说过好多次的那句话,算法工程师,先是工程师,再是算法工程师


PS:去年有位大佬在评论中给我的建议,贴出来给有文章的同学:


对于有顶会的同学,想办法用自己的connection和人脉找工作,把简历送到懂的人手上,保证面试官也是发过顶会的老司机。我去年找工作的时候,不找内推的话直接面试,基本也是问leetcode题;但是面腾讯优图的时候,让朋友直接推到他们部门老大那里,面试就是在意大利开会ICCV的时候随便聊了一下,就给技术大咖offer了。


最后,希望大家都找到工作吧~



3.作者:沈世钧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42267611/answer/805532525

从理论上分析,算法岗大爆炸(就业难)是必然的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


算法岗不是劳动力密集型


以我所在的事业部为例,算法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的比例达到了1:4。


因为,对一个公司来说,算法是基础,在此之上能够开发出各种应用。这就注定了,软件开发的需求要远远大于算法的需求。


就拿人脸识别算法来说,算法部门只需要推出一个版本的算法(以SDK的形式),软件研发部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,开发出诸如视频监控、闸机等各种应用。


而对底层算法来说,无论是对外的接口,还是内部的架构(例如深度学习),都有着相当的统一性。因此,就算法来说,维持一个精干的,高水平的团队,对全公司的业务支持来说,是完全可行的。


这也是为什么,在算法招聘市场上,用人单位会对应聘者的资质要求那么高(学校、资历、论文等等)。就是因为算法有很强的理论性,以及技术统一性。一个精干的团队,如果有一两个一流的专家,最终的产出,就完全可以吊打那些虽规模巨大,但皆由平庸之辈构成的团队。


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在深度学习领域,出现了很多在学术界、产业界都声名鹊起的科学家(例如深度学习三巨头,吴恩达等)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,在深度学习领域,“英雄”对行业的推动还是决定性的。


这也就决定了,那些在技术前沿竞争的大公司,在招聘算法工程师时,一定会坚持“宁缺毋滥”的原则,因为多了也没有用。


但软件工程师就不一样了。


虽然就软件工程师(例如Java后端工程师)的技能来说,也存在通用的地方。但对一个在市场上打拼的公司来说,客户(各种项目)的需求千差万别,各种促销活动迎接不暇(例如双十一),用户体验需要不断改善。因此,对“业务”软件工程师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。


虽然就关键技术来说,一个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所产生的生产力数倍于平庸者。但就开发日常来说,有太多的工作都是高度重复,缺少技术含量的活(例如增删改查)。


但另一方面,虽然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不高,但代码终究还是要程序员一行一行垒出来的。所以,对企业来说,就不得不长期维持一个规模巨大的软件开发团队,从而造就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就业市场。


除非有一天,软件开发也能被AI替代(理论上是可以的)。



算法的门槛没有那么高了


算法研究的基础是数学。按照当前的技术发展,本科数学是不够用的。因此,在招聘市场,算法岗的最低学历也得是硕士。


但是,在当前的深度学习领域,就公开框架的学习,理论结果(各种出版物、论文等)的研究。对一个受过系统数学教育,智力正常的研究生,完全没有障碍。


而且,随着这两年AI的大火,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已成为了一门“显学”,公开的技术和资料越来越多,可谓“太阳底下无秘密”,先入者的红利早已不存在了。


也就是说,在早前,在人工智能(主要是机器学习)还相对神秘的时候。一个研究生,掌握了基本理论,能理解及搭建开源框架,就能找一份好工作。但现在水涨船高了,靠通过机械学习而掌握的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。


因为门槛低,所以掌握的人就多,在加上算法团队更倾向于规模不大,但高度精英化的团队。所以就导致了“僧多粥少”的局面。


而现在在各大公司,基本的深度学习框架已经搭建完成,往前走,就只有两个方向。


一个是继续收集数据,喂给搭建好的深度学习框架,从而让当前的算法不断进化。


例如,对人脸识别来说,各家基本的准确率已差别不大。大家的竞争已经朝向了一些边缘问题(例如活体检测等)。


当然,这方面还是需要不少人力去做的。但是,这些工作的技术含量却显然不高。在业界,有很多公司已经不愿再投入太多研发在上面,要么从第三方买数据,要么是把这些工作外包出去。


也就是说,喂数据,调参数这种工作,正逐渐从高端就业市场剔除出去。


另一方向是,在深度学习领域,各大公司的发力重点是把技术往更前沿推,研究新的理论,实现新的框架。


例如当前的主流学习框架还是基于数据,有人守护的学习模式。但未来的趋势应是自学习,无人守护的模式。


而做到这一点,后来者想要入行,就不能单靠机械的学习了。而是要基于天赋、灵感,甚至是运气。这也注定了能站在这个层次的人必然是少数。


基于上面的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,未来,创造性的,高收入的算法职位,随着时间发展,一定会越来越少。后来者想要入行,也会越来越难。


未来,随着深度学习框架的下沉,高价值应用领域(例如人脸识别、自动驾驶)被逐渐瓜分,整个AI行业,必然会越来越呈现出精英化的趋势。


说来也讽刺,今天,我们对未来的一个预测是,随着对人工智能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劳动岗位被机器替换。未来,还需要劳动的只是少部分天赋异常的精英。


但没想到的是,人工智能时代虽然还没有来到,但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,这个预言却首先实现:


平庸的AI从业者正逐渐失去工作。



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?可以评论你的想法~


-完-



*延伸阅读




添加极市小助手微信(ID : cv-mart),备注:研究方向-姓名-学校/公司-城市(如:目标检测-小极-北大-深圳),即可申请加入目标检测、目标跟踪、人脸、工业检测、医学影像、三维&SLAM、图像分割等极市技术交流群,更有每月大咖直播分享、真实项目需求对接、干货资讯汇总,行业技术交流,一起来让思想之光照的更远吧~


△长按添加极市小助手


△长按关注极市平台


觉得有用麻烦给个在看啦~  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